![]() |
郝宇青 |
個人資料
工作經歷1991.7-1998.8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工作 1998.8-2000.9上海延安中學工作 2003.7-2007.9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工作 2007.9-2018.10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工作 2018.10至今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工作 教育經歷1987.9-1991.7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攻讀學士學位 1994.9-1997.7華東師范大學法政系政治學理論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2000.9-2003.7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個人簡介郝宇青,山東人,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戰略研究所所長 社會兼職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理事 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理事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理事 上海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 上海市馬克思主義學會理事 上海市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 上海市政治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閔行區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 上海市閔行區第六屆政協委員 《思想政治課研究》雜志編委會副主任 全國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上海市閔行區黨建研究中心顧問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蘇聯政治方向)、當代中國政治、基層社會治理。 開授課程 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分析、政治學概論、發展政治學、比較政治學、國際政治學、蘇俄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著選讀、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
科研項目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調查研究”(項目號:18VSJ102) 國家社科規劃一般項目“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項目號:11BZZ0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蘇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研究”(項目號:05JC710019) 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蘇共執政合法性資源再生產研究”(項目號:2007FZZ001) 上海市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基地課題(核心價值研究方向)子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公務員隊伍建設” 上海市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基地課題(核心價值研究方向)子課題“當代中國轉型背景下的包容問題研究”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向)子課題“新媒體時代黨的執政風險”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向)子課題“新媒體時代政治環境與執政方式研究”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向)子課題:“互聯網+”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研究”(10JZD001)子課題負責人 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研究”(12&ZD008)子課題負責人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提高教育系統廉政文化建設實效性和針對性研究”(12JZD047)子課題負責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中國選派留蘇學生的進程、意義及經驗教訓”(06JJDGJW004) 上海市社科規劃“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委托課題“改革開放40年來政治文化變遷研究”(2018WHA001) 上海市社科規劃“社會主義發展史”特別委托課題“作為理論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何以能夠發生”(2020WXC001) 學術成果1、《兩條道路,兩種命運》,《上海黨史與黨建》2001年第5期 2、《合法性與蘇聯政治的嬗變》,《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3、《合法性:蘇聯劇變的一種解讀》,《華東師大學報》2002年第5期 4、《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資源》,《現代管理研究》(網絡版)2002年第1期 5、《蘇俄國內戰爭時期農民暴動的原因新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第6期 6、《論蘇共執政模式的特征》,《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1期 7、《合法性危機積重難返》,《社會科學報》2004年4月22日 8、《解散立憲會議與俄共執政的合法性危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3期 9、《試析轉型以來的俄羅斯與非洲關系》,《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4期 10、《個人的分量不要太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1、《論蘇聯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義》,《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4期 12、《論蘇共的意識形態合法性》,《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4期 13、《“勃列日涅夫穩定”原因論》,《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4期 14、《蘇德戰爭前后李維諾夫的外交活動》,《上海學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5、《還烏克蘭歷史原貌》,《中華讀書報》2005年10月19日 16、《蘇共執政合法性資源是如何喪失并導致垮臺的》,載于徐鵬堂編著:《蘇共喪失執政能力原因名家訪談》,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蘇共高度集權執政模式形成中的國際政治因素》,《俄羅斯研究》2006年第1期 18、《論蘇共執政合法性資源的再生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3期 19、《蘇共執政合法性意識的缺失及其后果》,《聊城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0、《俄羅斯重現“斯大林熱”》,《新生代?調查》2007年9月號 21、《蘇共控制社會的手段析論》,《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7年第5期 22、《蘇共對社會實行全方位控制的表現》,《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6期 23、《再論蘇共執政合法性意識缺失的政治后果》,《俄羅斯研究》2008年第1期 24、《蘇共領袖魅力合法性的再生產及其限度》,《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8期 25、《斯大林執政理念評析》,《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第4期 26、《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實踐及其啟示——以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為例》,《上海杉達學院研究與發展》2010年第3期 27、《蘇共緣何不能成為學習型政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5期 28、《蘇共執政的舊社會“負面合法性”的功能及其限度》,《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29、《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政治信任的狀況考察》,《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 30、《理性主義對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的影響》,《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31、《不和諧不是社會主義》,《黨政論壇》2007年第3期 32、《意識形態“雙刃劍”》,《社會觀察》2011年第6期 33、《戰后蘇聯的“榮譽法庭”:表現與危害》,《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2年第5期 34、《制度供給過剩與蘇聯政治的衰朽》,《江西師大學報》2012年第2期 35、《蘇聯形式主義成災鏡鑒》,《人民論壇》2013年第27期 36、《蘇聯政治的演進邏輯及結局》,《社會觀察》2015年第11期 37、《政治動員議題的建構、實施及效果評析——對斯達漢諾夫運動的考察》,《黨政研究》2016年第1期 38、《蘇聯的政治笑話:類型及其功能》,《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39、《“8?19”事件:蘇聯解體的加速器?》,《戰略與探索》第三輯(國家安全環境與大國興衰),時事出版社2012年 40、《政治權利與階級意識——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對工人運動改良主義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年第6期 41、《“一帶一路”對國內政治生活的潛在風險》,《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期 42、《天下觀念與中國—東南亞國家關系》,《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2期 43、《緬甸坎坷的政治發展之路》,《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4期 44、《巴基斯坦政局變遷及影響因素分析》,《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5期 45、《<共產黨宣言>中的社會轉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46、《<共產黨宣言>與社會主義實踐三題》,《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年第2期 《恩格斯的<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的社會轉型思想及其啟示》,《科學社會主義》2020年第5期 47、《社會情緒民粹化:形成機理及其消解》,《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年第17期 48、《“拆墻”or“筑墻”——從柏林墻被推倒三十周年說起》,《青年學報》2020年第1期 中國政府與政治 1、《試論弘揚敬業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2、《發展社會中介組織,促進政府與社會合作》,《學術論壇》1996年第3期 3、《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文化探析》,《探索》1996年第3期 4、《發展社會中介組織,促進社會穩定》,《編制管理研究》1997年第2期 5、《經濟利益分化與社會穩定》,《探索》1997年第4期 6、《論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平民化人格》,《探索》1998年第3期 7、《淺談“大社會”的培育和構建》,《編制管理研究》1998年第4期 8、《加入WTO對我國社會中介組織的影響與對策》,《編制管理研究》2001年第3期 9、《我國市場中介組織信用危機的原因分析》,《編制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 10、《論WTO對政府管理體制及運作的要求》,《蘭州學刊》2002年第3期 11、《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性問題探析》,《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2、《論合法性理論之流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13、《執政合法性資源的再生產: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課題》,《探索》2007年第5期 14、《論當前中國“體執制性遲鈍”的特征》,《理論文萃》2008年第2期 15、《我國基層黨政部門“體制性遲鈍”的特征分析》,《探索》2008年第4期 16、《中共執政的舊社會“負面合法性”的功能及其限度》,《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8年第4期 17、《體制性遲鈍是一種“利益性遲鈍”》,《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3期 18、《“五四”文化的激進主義性質及其影響》,《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72、《政治制度設計理念與政治信任的缺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9、《發揮社會組織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作用》,《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8期 20、《是道德的恐怖,還是缺德的恐怖》,《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2期 21、《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人民政協工作的理論思考》,《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 22、《重視和拓展人民政協的資源優勢》,《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 23、《論發展中國家的形式主義》,《探索》2002年第2期 24、《論當前我國農村的穩定問題》,《社會主義研究》2002年第5期 25、《多樣化與維護黨的統一領導》,《黨建研究內參》2002年第8期 26、《從必然性追求到或然性探索:改革開放實踐的認識論考察》,《晉陽學刊》2013年第3期 27、《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石》,《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11期 28、《當代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特征與資源》,《理論文萃》2006年第1期 29、《當前中國“無直接利益沖突現象”的特征》,《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4期 30、《當前中國“體制性遲鈍”原因剖析》,《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3期 31、《論當前我國“無直接利益沖突”現象產生的原因》,《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32、《必須高度關注和化解怨恨情緒》,《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9期 33、《中共執政合法性模式的轉換:現狀與前瞻》,《太平洋學報》2010年第11期 34、《充分利用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載體的資源》,《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3期 35、《怨恨情緒及其化解: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探索》2011年第4期 36、《中國產生“官二代”現象的原因》,《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9期 37、《從權威政治到日常政治:中共執政環境的變遷》,《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38、《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39、《論“無直接利益沖突”參與者的身份意識》,《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4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價值導向》,《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41、《新左派的選擇性記憶與青年的歷史意識》,《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4期 42、《焦慮:當下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7期 43、《自律:廉潔型政黨建設的道德之困》,《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第5期 44、《身份焦慮:當前中國社會焦慮的一種重要表現》,《上海商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45、《當下中國社會焦慮的類型探析》,《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6、《當下中國政治包容的政治功能》,《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47、《當下中國價值焦慮的原因探討》,《文匯報》2013年8月20日 48、《作為一項政治議題的“中國夢”》,《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49、《政治語言濫用:分析當前中國的語言腐敗》,《上海商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50、《“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建構》,《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9期 51、《蘇聯官場文化的表現形態探析》,《江西師大學報》2013年第5期 52、《服務型執政黨建設:時代變遷背景下的政黨功能轉換》,《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年第6期 53、《網絡社會的挑戰與黨建活動方式創新》,《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54、《當下中國政務誠信缺失原因的政治學分析》,《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4期 55、《直面作為政治問題的新媒體》,《社會觀察》2014年第7期 56、《當下中國“混”現象的三大原因》,《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8期 57、《中國共產黨執政新議題:從特定合法性資源到散布性合法性資源的轉換》,《探索》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 58、《鄧小平改革的政治學論綱》,《黨政研究》2015年第1期 59、《共青團的職能及其演進的政治邏輯》,《青年學報》2015年第1期 60、《轉型時期滬、魯、冀、蘇、粵五省(市)民眾政治信任狀況研究》,《上海商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61、《當代中國的國家主義及其根源》,《社會觀察》2015年第3期 62、《“任性”:價值的退隱與規則的退場》,《解放日報》2015-03-31 63、《作為一種時代病的“任性”》,《社會觀察》2015年第4期 64、《政府機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社會觀察》2015年第8期 65、《觀念?制度?社會:實施權力清單制度面臨的三大難題》,《晉陽學刊》2015年第5期 66、《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改革議題的政治意涵》,《中國周刊》2011年第11期 67、《“政治生態”的內涵解讀》,《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1期 68、《新媒體時代中共執政面臨的挑戰》,《福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69、《近年來國外學者關于中國政治發展的爭論及國內學者的回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年第6期 70、《鄉村現代治理中基層黨組織面臨的難題及其應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71、《價值迷失,難免“失魂落魄”》,《解放日報》2016年4月26日 72、《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政治信任——基于三個維度的實證分析》,《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 73、《越是改革發展,越要全面從嚴治黨》,《解放日報》2016-11-1 74、《體制?過程?文化: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現狀的三維審視》,《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75、《新媒體時代下的政治特征》,《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1期 76、《權力監督與黨內政治生活:重要舉措》,《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78、《現代治理體系下的新型政商關系構建》,《理論探索》2017年第1期 79、《互聯網時代執政黨政治生態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80、《“互聯網+”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81、《新媒體時代的“去神圣化”現象探析》,《青年學報》2017年第4期 82、《基層社區治理能否實現“組織再造”》,《解放日報》2017年10月24日 83、《當前中國社會轉型中政治不信任的原因:政治文化視角的分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84、《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政治邏輯》,《行政論壇》2018年第1期 85、《構建防治官場“大忽悠”長效機制》,《人民論壇》2018年第4期 86、《當下中國政治儀式的去神圣化及其應對策略》,《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2期 87、《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三個抓手》,《解放日報》2018年3月6日 88、《在社會轉型中提升政治信任》,《社會科學報》2018年5月2日 89、《網絡時代的微動員現象及其治理》 ,《探索》2018年第3期 90、《從分化到整合:改革開放40年社會變遷的動力及其轉換》,《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91、《五四運動“劃時代意義”的內涵》,《文匯報》2019年5月11日 92、《中國政治學應是關注人的政治學》,《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年第6期 93、《社會組織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第31期 94、《“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政治議題提出的理由》,《行政論壇》2019年第5期 95、《人工智能時代的西方政黨政治:機遇、發展與困境》,《國外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 96、《“團隊黨建”: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的新探索》,《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9年第3期 97、《加強制度建設的時代意義》,《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第41期 98、《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組織再造:問題與對策》,《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 99、《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組織再造”——基于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街道實踐的分析》《中國治理評論》2019年第1期 100、《基層督查檢查泛濫的成因》,《人民論壇》2020-02-26 101、《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動力探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102、《主體?制度?文化:城市社區支部建設質量的三維分析》,《黨政研究》2020年第2期 103、《回望80年代》,《青年學報》2020年第2期 104、《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學論綱》,《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 105、《社會分化視野下的“改革疲勞癥”》,《學術界》2020年第6期 106、《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建的實踐現狀及問題探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107、《基層治理中的風險衍生機理分析》,《國家治理》周刊2020年第27期 108、《新形勢下黨外干部的角色定位》,《人民論壇》2020-08-03 109、《構建中國知識體系的歷史邏輯》,《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 110、《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國外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 學術著作 1、《合法性視野下的蘇聯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蘇聯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現象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新中國初期“留蘇潮”實錄與思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蘇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5、《新媒體時代政治環境與執政方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6、《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頂層設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教材 1、《政治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西方政治思想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榮譽及獎勵《“互聯網+”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8) 《個人的分量不要太重》獲上海市第六屆(2004-2005)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三等獎 《合法性:蘇聯劇變的一種解讀》獲上海市第七屆(2002-2003)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