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以及最深刻的社會變遷,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是其中重要的變化之一,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在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要順應時代要求,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我們首先要準確把握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內涵??臻g嵌入不僅包含居住空間概念,而且與文化、交往等多個維度充分融合;文化嵌入更多是從文化融合和認同角度反映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狀態;經濟嵌入是各民族在職業、經濟行為等方面的融合狀態,不僅指收入水平都提高,還強調各民族在經濟活動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社會嵌入包括人際交往、閑暇生活、婚戀交往、子女教育等層面,從更為普遍的角度反映出各民族融合狀態;心理嵌入主要體現在居留意愿、偏見與歧視行為、身份認同等層面,心理嵌入水平決定了個體的行為和態度。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各民族在共同空間場域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樣態,理解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不能只從空間場域構成要素本身去理解,更需要從各民族和諧共生的歷史“全部圖景”去追本溯源。只有從歷史的鏡鑒中去深入剖析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內在根由,才能深刻把握民族關系的本質。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既不只是空間場域的機械集聚,也不只是生存空間的混居,而是強調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社區更高層次發展的居住模式,是現代化生產對于各民族空間場域結構的重塑?,F代化生產方式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形成和發展的現實條件和客觀基礎,重構了人們的共同生存空間,實現了社會關系的深度關聯。歷史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性關聯,以及特定主體在一定時期的生存發展狀態。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滋養了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因此,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系統化的嵌套結構體系,不是“1+1”的機械相加,而是社會性結構要素與各民族價值認同的深度全方位嵌入,是價值秩序認同內化的過程和樣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任務,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征,新時代處理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不斷增強,但影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復雜多樣。城市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間場域,在城市實現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在政策的制定上,要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很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已經工作生活了多年,但仍然局限在親緣、地緣和業緣等初級社會支持系統中,交往對象單一、社交范圍狹窄,不利于融入城市。城市化是大勢所趨,推進城市化建設,要不斷改善“城中村”等流動人口聚居區的住房條件,完善住房配套政策,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融合,提高城市化質量。
做好服務管理工作。要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加強工作合力。健全和完善涉民族因素的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輸出地與輸入地的聯系溝通協作,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語言文化培訓。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語言文化培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各族職工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城市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要引導網絡學院、社區學校等面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積極開展培訓,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業技能,更好融入城市。
凝聚各方合力。要積極發揮社會團體作用,廣泛聯系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發揮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的作用,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全方位融入城市社區。構建市、區、街道(鄉、鎮)三級聯動的社會工作網絡,優化社會服務,共同推進民族工作。
作者丨高向東(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丨中國民族報
編輯丨肖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