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推進,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生態逐步完善,在世界典型城市群發展愈發成熟的境況下,長三角如何深度耦合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拓深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程度有多深
1、增強經濟連接度,區域經濟逆境增長
在經濟規模方面,長三角經濟總量持續擴張。2021年,長三角生產總值約為27.6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24.14%,經濟增速高于全國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11.1萬億元,占全國份額近25.23%;在經濟活力方面,長三角經濟實現逆境增長。長三角世界500強企業23家,占全國比重達16.1%。長三角進出口總額達14.11萬億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36.1%。實現外資使用890.01億美元,實現對外投資368.11億美元;在經濟協同方面,長三角經濟內部提振活躍。長三角區域1456家上市企業實現長三角異地投資企業超4000家,獲融資企業數超過1.3萬家,上海受江浙投資占區域內異地投資比超70%。
2、穩固創新集聚度,區域科技創新韌性強勁
在創新投入方面,長三角科創投入持續增進。2021年,長三角區域R&D經費投入8324.57億元,占全國R&D經費投入29.9%。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發放238張,發放券額1.23億元,已兌或擬兌付金額超千萬元;在創新活動方面,長三角科技創新韌性增強。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集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23個,大型科字儀器37912臺(套),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家,服務機構2403家;在創新成效方面,長三角科創輻射效應顯著。長三角實現全年專利授權143.83萬件,區域內技術交易合同輸出超1.4萬項,交易額超540億元。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實現訪問量151萬人次,收到創新需求468條,需求匹配率達80%。
3、提升政策協同率,區域同城效應放大
在政策協同方面,長三角政策合力凝聚向強。長三角聯合出臺眾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政策,近八成政策強調為科技創新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加強科技人才資源及科技資金投入,聚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在人才流動方面,長三角人才內部溢出效應明顯。長三角區域人員傾向從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流向水平較低城市,凈流出城市主要為江浙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凈流入城市主要為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市;在基建方面,長三角互聯互通效率提升。2021年,長三角鐵路實現基建投資901.9億元,連續六年居全國首位。高鐵里程位居全國第一,構成全國最密集的高鐵網。
二、世界典型城市群發展有哪些經驗
世界六大城市群為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國五大湖沿岸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國中南部城市群和中國長三角城市群。國外五大城市群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概括為,在科學統籌、科技創新和基建共享的全域加持下,逐步實現從聚焦核心到多級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1、科學政策統籌,保障協同發展
科學性和預見性的統籌規劃,是引導城市群協同向好的重要保障,也是優化城市群布局的重要依據。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通過建立紐約區域規劃協會,先后實行三份區域發展規劃,實現從核心城市郊區擴散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再連接和再中心化的發展歷程,增強核心城市發展實力,促進中心城市穩步向好,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為有效適應和解決城市群發展變化,大致約十年會重新編制《首都圈基本規劃》,先后進行五輪《首都圈基本規劃》編制,在都市圈規劃下實現了從核心城市職能過度集中到多中心城市有效分工協作的局面,促進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環境等有序布局和聯動。
2、明確城市功能,增強區域協作
依據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地理優勢等,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以比較優勢與通力合作激發城市群新動能和塑造新競爭力是世界典型城市群激活發展潛能的關鍵要點。在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城市功能分工明確,并伴隨科技創新與城市群產業優化升級,合理調整城市功能導向。紐約以濃厚經濟底蘊成就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作為美國首都穩固其政治中心功能,波士頓依托高等院校等豐富的科技資源承擔次金融和高科技服務中心,費城以固有制造業基礎從發展傳統制造業轉向制造與高新技術結合的醫療健康、生物醫藥等,巴爾的摩以其優越的港口地位成為工業航運中心。
3、科技創新升級,強化全產業鏈
從國外五大城市群發展歷程可以明顯發現,伴隨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各城市群尤其是核心城市逐步從傳統制造業轉向金融服務業等,繼而轉向信息技術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萍紕撔聞t不斷滲透和加強此轉型過程,促使城市群產業結構逐步趨強、核心產業鏈緊密聯合。尤其在新冠疫情反復下,物流和人流受限,產業鏈穩固性大幅降低。美日歐等城市群積極加速制造業回歸、促進產業鏈回流、提升供應鏈效能。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通過資金支持積極加快醫藥產業鏈回歸,力促每一重要產業環節都歸于歐洲企業,進而逐步重塑本土醫藥產業鏈。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通過政府金融扶持,加快汽車產業鏈回遷本土和倚重本土。
4、公共資源協調,實現基建共享
完備和先進的公共資源體系,是加強城市群一體化、加快城市群經濟并進、加深城市群產業循環的重要基石。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布局群內交通網絡,實現中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建立之初預先規劃公共交通體系,逐步實現城市群內交通全覆蓋,以其密集交通網絡高效而緊密地連接各城市。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積極統籌區域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通過電子政務連接,有效提升城市群溝通效率,加速城市群資源流動,優化城市群協同發展能力,打造世界級智慧城市群。
三、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如何繼續拓深
1、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對于區域市場一體化提出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通過政府與市場聯動,實現資金、人才、科技、數據等產業要素資源的最優配置。一方面,需要構建政社聯動共同體,組建涵蓋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多元利益體組織,以其利益訴求、專家智言等策劃長三角市場一體化發展規劃,形成長三角開放市場智慧決策;同時需要打破各城市產業要素流動壁壘,逐步破除區域內產業準入門檻和保護機制,實現產業要素充分流動和利用;還需要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技術交易市場和數據交易市場,以活躍暢通的市場交易突破區域經濟壁壘,加速區域內經濟循環。此外,協同和統一區域市場監管機制建設,構建市場監督信息共享平臺、知識產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信用信息聯通平臺、質量監管智慧共享平臺等。
2、突出科創效應,定位城市戰略產業
聚焦城市產業基礎、科創資源、產業環境,改變區域戰略產業同質化現象,增強產業領先優勢。
一方面,長三角各城市基于戰略性重點產業定位,打造一批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主力軍。上海以其龍頭地位與科創中心功能,發揮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引領作用,江蘇加快構建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與智能汽車、新材料等戰略產業集群,浙江積極培育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綠色環保等產業,安徽在推進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基礎上,加快發展高端設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
另一方面,創建包含龍頭企業、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區域創新產業聯合體,推動形成以戰略產業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為領軍,以其項目、資金、創新合作帶動上中下游中小企業發展的格局。
3、打通全產業鏈,增強產業協同創新
以完備貫穿的產業鏈條促進區域產業創新升級。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各國產業鏈紛紛回流的現實境況下,長三角需以現有產業優勢為基礎、戰略產業為方向,打造前沿性、戰略性產業鏈,以前沿產業鏈帶動產業協同創新。培育從零件、材料到技術、整機再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條,從而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形成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產品,提升技術和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鏈主導能力。
一方面將受限于國外的供需環節加強對接機制,以及在區域內積極尋求替代和扶持布局。另一方面,針對于國內的供需制約環節加強區域合作與補鏈。在此基礎上,優化產業鏈部署工作,加強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推動區域產業資源實現國外、國內和區域三循環,增強產業鏈發展韌性,實現產業鏈供需生態的優化發展,發揮產業強鏈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
4、穩固人才引育,提高科技人才顯示度
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強化區域人才吸引力法則。在人才引育方面,長三角一方面應加強區域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實現多層次教育人才培養和吸納,鼓勵區域內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形式,提升后備人才跨城市流通質量。另一方面,搭建長三角人才共享平臺,以項目為載體,以領軍人才為連接,以校企聯合為通道,以吸引力薪酬為基礎,加密區域青年菁英聯通,吸引國內外優質人才。同時探索和構建區域外跨省市人才聯動認定標準,以及國外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標準,實現優質人才高效、便利流通。在人才留用方面,長三角需協調區域人才吸引政策、待遇、生活、教育等體系,引導和扶持中部等人才凈流出地區。構建區域人才互認與評價標準,統一人才職業資格評定、技術等級認證等標準對接,加快區域養老、醫療等社保銜接,形成區域一體化人才保障體系。
作者丨許鑫 葉丁菱(許鑫系金沙9001w以誠為本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葉丁菱系金沙9001w以誠為本博士研究生。)
來源丨澎湃新聞
編輯丨肖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