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6月開始逐步恢復生活秩序,在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的同時,復工復產也應時而動。上海人社局近日出臺了《關于助力復工復產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的通知》,從“政策創新突破”和“服務保障提升”兩方面實施一系列助力復工復產的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發揮人才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事實上,重視和吸引人才并非“一時之策”。
近年來,上海深知戰略人才為先,不斷發力,從人才計劃、人才政策到人才服務、人才環境,多維度支撐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努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有效優化現有政策滿足戰略人才需求,如何縮短與國際最高水平戰略人才力量的差距,如何破解當前戰略人才力量的限制因素等等均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
上海戰略人才發展的優勢
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為了加快推進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上海目前已形成結構較為完整、覆蓋不同成長階段的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是戰略人才儲備優勢,上海正在持續壯大戰略人才隊伍。在國內人才力量上,2021年在滬兩院院士178人,排名全國第二,領軍人才“地方隊”培養計劃累計1617人,東方學者累計1027人,曙光學者累計1338人,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累計1157人,青年啟明星計劃累計3065人,據統計上??茖W家在全球頂尖期刊《科學》《自然》《細胞》發表論文數占全國總數超32%。在引進人才力量上,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占全國23.7%。據統計,上海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超26萬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超過5萬份,引進外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第一,連續8年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成為全球科學家在中國事業發展的首選城市。
其次,是戰略人才培育上的優勢,上海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戰略人才頒布相應政策,推出鼓勵32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大膽創新的揚帆計劃、促進35周歲以下優秀青年科技人員成為學科/技術帶頭人的啟明星計劃、培養和選拔50周歲以下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企業科技創新的技術帶頭人的學術/技術帶頭人計劃、與市人社局共同推出的資助留學回國人員研發、創業的浦江人才計劃等。其中在啟明星計劃獲得者中共走出了17位兩院院士,209人入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7人入選國家優秀青年,揚帆計劃1344位獲得者中有超過60%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4位入選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最后,是戰略人才集聚上的優勢,上海戰略人才區域集聚明顯,主要集中在張江示范區。據統計,目前該區域留學歸國和外籍人才超過3%,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上海領軍人才均超千人,區域內科技企業超過10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9000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超過800家,為激發戰略人才的創新活力提供了支撐。
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上海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雖然取得階段性成績,但上海戰略人才力量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就上海戰略人才政策而言,現行政策以人才激勵、培養、集聚和保障等目標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流動、交流和評價等目標關注度不夠,且實現人才激勵方式有待優化。在政策工具上,當前政策主要使用供給型和環境型兩類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動力量不足,需要在海外人才機構建設、人才管制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同時,政策執行缺乏多方聯動。一方面政策宣傳和流通不足,部分戰略人才存在政策接收不全、政策把握不足、政策理解偏差等問題,另一方面政策管控有待加強,部分戰略人才政策執行時往往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過程復雜、問題多元,管理控制機制不完善,導致戰略人才享受政策的成本較高,進而放棄政策賦予的權利。
從企業而言,大多數政策側重于人才本身,不能有效突出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這也從側面造成人才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導致了人才評價政策結果偏差。
上海目前對戰略人才的遴選、培育和引進仍采取單點突破、單向激勵等傳統模式。新形勢下加快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的重點在于要以體系化、生態化的系統思維進行總體統籌,實現面向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資金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融通與對接,此外,不同成長階段的戰略人才存在不同政策需求。
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和創新高地
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和創新高地,需要系統育才、精準引才、科學用才、用心留才,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把握高質量人才紅利,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要聚焦重點戰略方向,引導集聚戰略人才。借助自貿區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通過創新項目研究、放寬執業范圍、建立智力資產交易平臺等方式推動高水平智力合作交流,同時完善市場主導參與的引智激勵政策,大力推動民間機構、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引智活動,引導集聚重點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潛力的人才,特別是青年戰略人才,青年人才和創新潛在人才是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和創新高地的生力軍。
要緊貼戰略人才需求,優化戰略人才服務。根據人才需求和人才政策供給的差距,推進集成化的服務模式,整合各部門人才服務事項,圍繞人才引進、項目申報、政策兌現、生活保障等創新創業服務鏈,重塑業務流程,為人才發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務,建立人才訴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務“一站供給”、人才發展“一幫到底”的服務閉環。
要圍繞創新方法,著力改革人才機制,探索創新鏈視角下的科技人才多維度多源數據評價方法改善人才評價手段以正確實施人才激勵。通過各類統計、機器學習方式,挖掘科技人才共同體,構建人才梯隊序列。對“揭榜掛帥”團隊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讓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建構具有全球發展視野、突出公正平等價值、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有利成長發展的制度體系,以改革力量激發人才活力。
要抓牢產業需求,涵養三鏈融合人才生態,產業是集聚人才的強磁場,只有把產業優勢凸顯出來,人才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綱舉目張。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做強人才鏈,加強聚焦上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領域,繪制產業鏈緊缺人才地圖,推動人才使用從“零敲碎打”向“團隊式、鏈條式”轉變,讓戰略人才能夠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充分發展潛力,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丨許鑫 張軍玲(作者許鑫系金沙9001w以誠為本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軍玲系金沙9001w以誠為本博士研究生)
來源丨澎湃新聞
編輯丨肖啟玉